發布時間:2022年05月20日 瀏覽次數:
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,首屆全民閱讀大會由中央宣傳部(國家新聞出版署)、北京市委、北京市政府指導,中宣部出版局、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,主題為“閱讀新時代、奮進新征程”。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:“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,形成愛讀書、讀好書、善讀書的濃厚氛圍?!?/p>
在全國疫情多點散發的形勢下,網上流傳了一些段子,比如“算命大師說我這幾年會為情所困,我一直以為是愛情,現在才明白是疫情”“航天員都返回地球了,我連小區門都出不去,太難了”。對于現在正為“情”所困的人們,讀書或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。
遙想疫情初期,當人們因新冠肺炎而憂心忡忡、緊張焦慮的時候,一張武漢方艙醫院患者聚精會神、鎮定自若看書的照片走紅網絡,照片中的人叫付小鋒,從武漢大學博士畢業后前往美國深造,現在是一名博士后,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書,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凍電鏡。他被網友稱為“讀書哥”,手中那本厚厚的《政治秩序的起源》因此成了暢銷書,書籍的作者弗朗西斯·福山也在推特上轉發了相關新聞,還為“讀書哥”專門寄了一本親筆簽名的書籍。英國作家毛姆說,閱讀是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,讓你得以逃離人世間幾乎所有痛苦與不幸。書籍成了付小鋒抗疫期間的精神良藥,也讓他的心靈在緊張的形勢中獲得了安寧。
人為什么要讀書?答案有很多,周國平和濟群法師在《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》一書中的幾段對話,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。周國平問法師:“在生活中自得其樂的普通人,佛教需要替他們撕開繁華的表象嗎?”法師回答:“真正能夠從容面對生活并且自得其樂的人并不多,多半只是在順利時快樂,一旦遭受挫折,穩定局面被打破,他感受到的痛苦會更強烈。還有一些人到了一定年齡,就發現自己糊弄不了自己?!蔽彝卣挂幌路◣煹脑?,一些人本以為自己可以“四十不惑”,可以“從心所欲不逾矩”,但真到事上才發現,對人生中許多重大問題都無法從容應對。雖然時移世易,但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,當今之人所經歷的苦惱,前人基本都有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經歷,而答案也藏在書里。
無事此靜坐,有福方讀書。但也有不少人視讀書為苦差。網上曾有個熱門問題:為什么大多數人寧愿吃生活的苦,也不愿吃學習的苦?調侃之外,一位網友是這樣說的:“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,被娛樂轉移,最終習以為常,可以稱之為鈍化。學習的痛苦在于,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,保持清醒的認知和豐沛的感情,這不妨叫銳化?!焙喍灾褪牵荷畹目?,會讓人麻木;學習的苦,讓人保持尖銳的疼痛感。2022年初,一名國家圖書館工作人員因在紀錄片《但是還有書籍》中閱讀都德小說《最后一課》時泣不成聲的樣子備受關注。人們不禁要問,怎么會有人讀書哭成這般模樣?他是誰?這人叫顧曉軍,十分癡迷語言學,在國圖工作的12年間學習了十幾種語言,甚至對古老而艱深的波斯語、希臘語都有涉獵,他因此被很多網友稱為“圖書館里的大神”。讀書就是一個從現象探究本質,最終格物致知的過程。讀書多了,眼界會變寬,境界就提高,自然也能從普通的事物中發現不尋常的東西。如果每個人都靠知識儲備在腦海里繪就一幅自己的《千里江山圖》,那顧曉軍心中的圖景定是氣象恢弘,令人嘆為觀止。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,顧曉軍能夠自由穿梭在多國文化中,所以他才能“于無聲處聽驚雷,于無色處見繁花”,他會為文字而泣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攜書如歷三千世,無書唯度一平生。和讀書多的人交談,讓人感覺如沐春風。著名主持人竇文濤可以說閱人無數,但當他請華大基因的尹燁做節目時,還是在節目中忍不住說,“尹老師,你來了可不能走啊,我感覺能跟您作十二期節目”。尹燁不負眾望,參加了竇文濤三期節目,主題從人類基因到元宇宙,在節目中他旁征博引,從文學到哲學,從宗教到歷史,各類知識信手拈來,讓現場嘉賓及無數網友佩服贊嘆。在另一檔節目中,他和主持人郎永淳登上國家基因庫視野最好的一處高地,盡覽湖光山色。登頂后,尹燁隨口就引用了《文心雕龍》中的一段話,“登山則情滿于山,觀海則意溢于海,吾輩才情之所向,將與風云而并驅矣”。此話應情應景,烘托出的氛圍讓人對子曰詩云、蘭亭雋永等文化經典產生了一種傳承在血液中的向往。
已識乾坤大,猶憐草木青。春天已經來了,戰勝疫情還會遠嗎?為“情”所困的日子里,希望書聲如浪,既能帶走你所有哀愁,也能帶你駛向更廣闊的遠方。